
近日,在全球加速迈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浪潮中,2025 年上半年中国煤电领域呈现出一组引人注目的数据,折射出能源结构调整进程中的复杂态势。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(CREA)和全球能源监测机构的联合审查显示,中国已委托的煤炭项目数量急剧攀升,新提案及恢复提案数量达到十年来的峰值,这无疑给清洁能源发展的光明前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。
数据是最直观的反映。2025 年上半年,中国投产的煤电装机容量高达 21 吉瓦,创下自 2016 年同期以来的最高纪录。基于上半年的强劲势头,全年煤电装机容量预测显示,总装机容量极有可能突破 80 吉瓦大关。回溯 2022 - 2023 年,煤电项目许可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,每年获批的容量均超过 100 吉瓦。若当前政策环境不发生显著变化,这一扩张趋势预计将延续至 2026 年和 2027 年,意味着煤炭在中国能源格局中的根基在短期内难以被大幅撼动。
尽管 2025 年上半年煤电项目的许可率有所回落,降至 25 吉瓦,但新建与恢复的煤电项目规模依旧庞大,达到 75 吉瓦,同样处于十年来的高位区间。开工和复工的煤电发电量总计 46 吉瓦,这一数字等同于韩国全国的煤电装机容量,凸显出国内煤电建设的火热程度。这背后,是行业在应对中国 2030 年碳排放达峰这一紧迫期限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,在全力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的同时,试图扩大煤炭项目规模。然而,这与实现气候目标所要求的战略性、渐进式削减煤炭使用量的路径背道而驰,也让中国在平衡能源安全与减排承诺之间陷入两难抉择。
从能源结构的动态变化来看,2025 年 6 月,煤炭在中国发电结构中的占比降至 9 年来的最低点 ——51%,在总装机容量中的占比也仅为 34%,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则跃升至 60%。这一降一升,标志着中国能源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革,煤炭主导地位的式微态势已愈发明显。早在 2022 年,中国就已明确提出要将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角色转变为 “灵活的辅助角色”,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,进展并不理想。2025 年上半年,中国仅淘汰了1吉瓦的煤电产能,与 “十四五” 规划中设定的到 2025 年底淘汰 30 吉瓦煤电产能的目标相比,差距甚远,这进一步凸显了煤炭去产能任务的艰巨性与紧迫性。
随着中国逐步逼近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及 “十五五” 规划的关键节点,当下正处于制定具有更强约束力目标、启动深层次政策改革的历史关键时刻。站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,中国需审慎权衡煤电项目扩张的短期利益与能源结构优化、气候目标实现的长期价值,以果断、科学的决策,引领能源产业迈向绿色、可持续的未来。